因緣部


第九 森林相應

第一 葦品

[一] 第一 遠離

一

  如是我聞。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至住家,起惡不善之思。

三

  時,住彼森林之天神,憐憫彼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而接近此比丘。

四

  近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入森求遠離   汝心走外界
  對人與滅欲   離貪慾心安
  除不快正念   我等贊善人
  地獄塵難除   勿運渴愛塵
  如鳥浴沙泥   挺身羽塵落
  如是之比丘   於正念正勤
  拂落沾身塵

五

  時,彼比丘受天神所警策而起驚惺。 

[二] 第二 看護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而睡眠。

三

  時,住於林中之一天神,憐憫比丘,欲警覺彼比丘,令思有益,以詣比丘之處。

四

  詣已以偈語彼此丘曰:
  比丘當醒起   何故而睡臥
  睡眼有何益   有病毒箭射
  煩惱人何眠   依信而出家
  身為無家者   始增養其信
  勿陷睡眠域

五

  [比丘:]
  樂欲無常滅   癡漢迷醉此
  以解脫結縛   出家無所著
  眠之何故責   解脫滅貪慾
  以超過無明   其智已清淨
  如是之出家   何故受見責
  依明破無明   以滅盡諸漏
  無憂亦無悶   如是之出定
  何故受見責   精進而不撓
  冀望於涅槃   常勇猛精進
  如是之出家   何故受見責

[三] 迦葉(獵夫)

一

  爾時,尊者迦葉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迦葉去往日住,教誡一獵夫。

三

  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憐憫尊者迦葉,欲警覺尊者迦葉,令思有益,來至尊者迦葉處。

四

  到已,而以偈語尊者迦葉曰:
  往山嶮獵師   無智無心者
  非為教誡時   我見如癡漢
  彼聞亦不悟   連見亦不見
  雖然與語法   愚者不悟義
  迦葉猶如與   十指之光明
  彼不見物形   因無眼可見

五

  時,尊迦葉,依其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四] 第四 多數(游)方者

一

  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彼等諸比丘,渡過雨期三月,之後而外出遊方。

三

  時,住彼林中有一天神,不見彼等諸比丘,而心生悲,其時以唱此偈曰:
  多見空居座   我今心不樂
  多聞美說者   瞿曇弟子等
  已從何處去

四

  如是言已,其他之天神,以偈語其天神曰:
  或者磨揭陀   或者拘薩羅
  或者往跋耆   如無系蹄鹿
  比丘等無家   而能自在住

[五] 第五 阿難

一

  爾時,尊者阿難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阿難多說在家12諸事而住。

三

  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阿難,欲警覺尊者阿難,令思有益。來至阿難之處說偈曰:
  入樹下居住   潛心於涅槃
  瞿曇禪思之   勿為於放逸
  以行於雜談   與汝有何用

四

  時,尊者阿難受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六] 第六 阿那律

一

  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為三十三天天神之闍利仁,來詣尊者阿那律處。

三

  詣已以偈語阿那律曰:
  請卿來此住   具一切愛慾
  以發起志願   生於忉利天
  而嘗天妃擁   圍繞耀光輝

四

  [阿那律]
  滯著有身見   天女等之禍
  天女之所得   人人亦成禍

五

  [闍利仁]
  為世所稱讚   忉利天住家
  不見歡喜園   非知快樂事

六

  [阿那律]
  愚者汝不知   佛之所宣說
  一切行無常   皆為生滅性 
  生者而又滅   此等之寂靜
  始是真快樂   闍利仁天界
  我無受住家   越過此輪迴
  從今無他生

[七] 第七 那伽達多

一

  爾時,尊者那伽達多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尊者那伽達多於清晨,趁早入村,過午後則遲歸林中。

三

  時,住彼林中一天神,憐憫尊者那伽達多,欲警覺尊者那伽達多,令思有益,來到尊者那伽達多處。

四

  到已,以偈語尊者那伽達多曰.
  那伽達多友   汝過早入村
  日遲始歸林   與在家人交
  同以為苦樂   我那伽達多
  惟恐過大膽   與在家人交
  力強之死王   將落惡魔領

五

  時,尊者那伽達多,依天神之警覺而驚起。 [八] 第八 家婦

一

  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有一比丘多住於在家。

三

  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其比丘、欲警覺其比丘,令思有益,到其家中化作家婦,到其比丘處。

四

  到已,以偈告彼比丘曰:
  河之岸或者   市門之閒場
  集會堂等地   街頭或市集
  私議汝與妾   原來為何故

五

  [比丘:]

  世多不快語   苦行者堪忍
  不因此焦心   不因此痛苦
  如風怖林鹿  其聲亦驚人
  若謂輕其心   修行不成就

[九] 第九 跋耆子(毗捨離)

一

  爾時,有跋耆子比丘,住毗捨離之茂林。

二

  時,毗捨離整夜行祭事。

三

  時,其比丘聞毗捨離器樂、聲樂之騷音而歎息21,其時以唱偈曰:
  如棄林木材   我等獨住森
  實則如是夜   誰比我等幸

四

  時,彼林住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五

  到已,以偈語此比丘曰:
  若棄林木材   汝雖獨住森
  眾多人羨汝   猶如墮獄者
  羨慕生天者

六

  時,此比丘受其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十] 第十 誦經(法)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其時,此比丘,以往甚勤誦經,今則不勤,默然而坐。

三

  時,住彼林中天神,不得復聞此比丘之法,來到比丘之處。

四

  到已,而以偈語此比丘曰:
  比丘汝何故   今交諸比丘
  不誦法句耶   人聞得歡喜
  現在得稱讚

五

  [比丘:]
  依離欲至果   前望於法句
  今依離至果   見聞思何物
  依智慧捨棄   善人是為教

[一一] 第十一 不正思惟(思惟)

一

  爾時,有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彼比丘去往日住,起惡不善覺,即欲覺、嗔覺、害覺。

三

  時,住其林中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之處。

四

  到已,以偈語比丘曰:
  汝依不正思   醉不善覺想
  捨不正思惟   以為正思惟
  對於師法僧   勿從戒退轉
  汝斯達歡喜   無疑得喜樂
  從此歡喜多   應盡諸苦惱

五

  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一二] 第十二 中午(鳴動)

一

  爾時,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住其林一天神,來到比丘之處。

三

  到已,走近此比丘,以言偈曰:
  在日之炎盛   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   恐怖以襲我

四

  [比丘:]
  在日之炎盛   鳥停枝不動
  大林聲鳴放   我滿其快樂

[一三] 第十三 不制御根(多比丘)

一

  爾時,眾多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掉舉、心亂、輕騷、絮叨而多無聊語、妄念不正知、心不靜、散亂、諸根不制御。

二

  時,住其林之天神,憐憫此比丘等,欲警覺彼等諸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此比丘等處。

三

  到已,而以偈語彼等諸比丘曰:
  往昔瞿曇之   弟子比丘等
  安樂而其住   心無求乞食
  心無求而住   知世之無常
  彼等苦惱盡   如今比丘等 
  以惡向自己   如村長於村
  心為他富奪   餐食而寢臥
  於僧不合掌   此有人禮我
  然而被遺棄   無主之人眾
  猶如諸死屍   我對放逸者
  其眾人以語   於不住放逸
  人人我歸依

四

  時,彼等諸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一四] 第十四 紅蓮(白蓮)

一

  爾時,一比丘住拘薩羅國之茂林。

二

  時,此比丘食後收缽,入於蓮池,以嗅紅蓮之香。

三

  時,住彼林一天神,憐憫此比丘,欲警覺此比丘,令思有益。來到比丘處。

四

  到已,以偈語其比丘曰: 

五

  [比丘:]
  不取又不折   離而嗅蓮香
  如何汝雲我   是花香盜人
  以掘其根頭   或餐其蓮莖
  如是行暴人   何故汝不雲

六

  [天神:]
  如下婢污衣   不淨粗暴人
  我不言此語   雲汝則相應
  無有罪污穢   常求清淨人
  惡如毛毫端   見猶天雲大

七

  [比丘:]
  夜叉我知汝   又以哀憐我
  以如是見時   夜叉又語我

八

  [天神:]
  我非靠汝生   亦非指為惡
  比丘汝自己   不得為不知
  如何去善趣

九

  時,此比丘依天神之警覺,而起驚。
   此嗢陀南
  遠離與看護   迦葉與多數
  阿難阿那律   及那伽達多
  家婦跋耆子   毗捨離誦經
  不正思午日   及不制御根
  紅蓮等十四

註:
1 雜阿含經卷五O.九(大正藏二.三六八a)
2 底本之sarayamase讀作sarayamamase。我等記憶在心。在注中讀作sadayamase。
3 原文patalarajo在注中作appatitthatthena patala-sankhato kilesa rajo(依無支持義,稱作地獄之煩惱垢。)
4 原文duruttamo在錫蘭本作duttaro其意義則不甚明瞭。
5 雜阿含經卷五O、八(大正藏二.三六七c)
6 此比丘雖是漏盡者,自遠地乞食歸疲倦而入眠。
7 此偈以下,究為天神偈或比丘偈,不得而知。在註釋亦謂不明其所以,其第四句,出有兩種解釋。
8 雜阿含經卷五O、一五(大正藏二.三六九b)
9 為喚起獵師之注意,乃舉十指以神通放光明。
10 雜阿含經卷五O、七(大正藏二.三六七c)
11 雜阿含經卷五O、一七(大正藏二.三六九c)
12 依注所示:此乃釋尊滅後,阿難告別大迦葉,懷持世尊之衣缽,來至拘薩羅國入林中,將欲思惟悟證。且於出而乞時,人人見得阿難,皆聞世尊之入滅,而以之詢問並信感悲泣。阿難則忙於開示法要予安慰。天神則誡勉勿太關切在家俗事。長老偈,一一九偈之注,以此偈作跋耆子(Vajjiputta)之偈。
13 雜阿含經卷五O、一二(大正藏二.三六八c)
14 雜阿含經卷五O、一八(大正藏二.三六九c)
15 底本之akale pavissa讀作akale pavissasi
16 將suppagabbham作如斯之譯。
17 雜阿含經卷五O、二0(大正藏二.三七0b)
18 一比丘乞食進入街市。有一家庭婦女見其相好端嚴而邀請入中,供食餐畢聆聽法語益增信仰而發心   佈施。比丘依之精進而得阿羅漢果。為感念此家庭之恩義,而只此家行托缽。天神不知其所證悟,而歌頌警覺之偈。
19 vatamiga為風所吹動之樹葉,鹿聞其音而生怖。
20 雜阿含經卷五O、一六(大正藏二.三六九c)
21 聽得世間之騷動音聲,慨歎生起於浮世之心。
22 雜阿含經卷五O、一三(大正藏二.三六八c)
23 此比丘以前常時誦經,於五蘊起觀而得應果。既然已得,自認即不再須誦經,從而耽樂於得果之樂。
24 雜阿含經卷五O、一0(大正藏二.三六八b)
25 雜阿含經卷五O、一一(大正藏二.三六八b)
26 雜阿含經卷五O、一九(大正藏二.三七0a)
27 雜阿含經卷五O、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a)
28 在注中作akippa-kammanto者,乃aparisuddha-kammato不淨業之意;如為akahina-kammanto者,kakkhala-kammamt。則作荒弛行業之意解。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