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科舉制度

《吶喊》結集了十四篇長短不一的短篇小說。每一篇都有它獨特的題目及深層意義,但內容大都是一些圍繞一些舊中國的生活故事。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太過雜亂無章,但我卻認為較新鮮,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手法等去描述舊中國的生活。魯先生是熱烈推動白話文使用的其中一人,他既為先驅者,多作幾篇,多作嘗試是十分合理的。但《吶喊》內容中的文字對本人來說是頗難明白的,每一文都需要多看數遍,才能略知一二,對我這些很少閱讀的人來說,看《吶喊》一書亦是一種挑戰。魯先生以故事的手法去描繪及表達出中國舊社會、舊制度、舊習慣當中不是的地方,這卻是無容置移的,不單只文中的諷刺性吸引,而且有些篇幅還加插了十分惹笑的場面。當中作者所提及到舊中國的科舉制度是本人在文章中所深切體會到的,作者提及科舉制度的寫作篇幅並不多,當中只有《孔乙己》、《白光》作比較詳細的描寫。

書中的科舉制度:

  有很多舊時代的寫作家筆下的科舉制度都是害人不淺,腐敗不堪的。魯先生亦不例外,就以《孔乙己》一文為例,我想不必多說,這是會考必讀的文章之一,當中主角人物孔乙己的性格正正反映著科舉制度對當時的讀書人的影響。當時,科舉制度仍未廢除,那時的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科舉、做大官,很多人一生的歲月便在求功名中虛度過去而一事無成。讀書人考到功名固然是光宗耀祖的事,但考不上的,有些便在衙門當幕僚,或是學做生意,但這需要學得上才有營生的技能;此外也有行醫和教學的,但這也需有秀才的銜頭才受人尊重,而孔乙己卻只是「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因此註定是封建社會中窮途潦倒的小人物。

        說孔乙己是舊思想下的受害人,是因為他自覺讀過書,因此雖然生活潦倒,也不願意像幹粗活的人般工作,而不會營生,以致幾乎流為乞丐,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性;他沒錢的時候,甚至偶然做些偷竊的事,成為替人鈔書而又偷書的雅賊,作者實則諷刺其他的守舊讀書人,讀不上功名,但仍放不下讀書人的自尊,不肯面對現實。

       《吶喊》中,《白光》一文亦有描繪當時的科舉制度下的受害人陳士成。文章一開首就表示了他失落於功名,考不到秀才,「斑白的頭髮」、「連今年是十六回…」可見他也是封建社會中受著科舉制度影響的另一位讀書人,他年紀己不輕了,考了科舉十數次還是名落孫山,花了一生的光陰、歲月來沈醉功名。文首也用不少的描述形容他在看縣考的榜時也很有信心,但當得知自己「再次落榜」後,反應也十分強烈,因為一直幻想著的夢都被破滅了,甚麼當官、人們的敬畏、紳士們的攀親…一一都「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

另一方面,魯先生的寫作手法十分巧妙,他不僅直接描述孔乙己及陳士成二人被科舉制度所害的情況,更利用襯托的技巧,用不少的篇幅來描述主角身旁的環境或人物來突出讀書人當時的淒涼、慘烈,令讀者更能體驗當時潦倒的讀書人的苦況。他們不斷受到別人的嘲笑、諷刺,這正正是作者意想反映的舊中國風氣!就如《孔乙己》中,作者寫咸亨酒店中的格局就好像分隔了讀書人與非讀書人的生活,小說中的「短衣幫」只能花四文錢買一碗酒站在店外喝,或是多花一文錢買碟茴香豆作下酒物;至於「長衫客」則是當是的讀書人和官紳,他們穿著長衫,通常在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勢,有經濟能力能在酒店內廳吃喝酒菜。而孔乙己就被作者描述為一名「站著喝酒而唯一穿長衫的人」,衣衫襤褸,但仍對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而感到驕傲。而孔乙己更是各酒客的笑柄,嘲笑他是個失敗的讀書人,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口裡只有「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又笑他的偷書行為而所帶來的新傷痕、折腿等…可到他們我嘲笑,我不但沒有覺得可笑,反之我真真的感受到他的淒涼可悲!可見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來說,地位是多高呢?這些事情都反映了人性冷酷,愛揭別人瘡疤的劣根性,同時諷刺他們對不幸、痛苦的人沒有憐憫和同情的心。最後,孔乙己亦在別人不問不理之下去了世,又有誰來過問呢?唯一還對孔乙己念念不忘都是那塊記下孔乙己欠十九文錢的粉版了!

        而《白光》中,雖然主角陳士成身邊出現的人並不多,但作者所描寫的荒涼的夜境,襯托出令人悲淒之感覺,叫人看得冷清。鄰家們看見他發榜後的奇異眼光都及早關上門,不要多管事,可憐的陳士成獨自在家,「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所以也怪不得他整晚在憤怒、發瘋,心中只有追求那白光。文章的末端,描述第二天在萬流湖裡發現的浮屍,渾身沒有衫褲,這就是陳士成,但文中提及他的鄰居也懶得去看,他並沒有屍親去認屍,可見世態炎涼、冷酷無情的社會,這代表又有一個在這個封建的科舉制度下犧牲的人了!

        《阿Q正傳》中,雖也有點兒的篇幅反映科舉的,但只是少數,所以我們也不作詳細的分析了!

讀後感

對於作者以不少的篇幅來描述當時的科舉制度,可見作者魯先生對這些類型的犧牲者都表現同情的態度!甚至以寫作文章以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反對。

        對於作者所提及舊中國的科舉制度,我本人深深覺得科舉制度與現今社會的公開考試制度完全可混為一談的。我也曾經歷過公開考試,深深感受到公開試所帶來的壓力,看成績單時的心情也不敗於陳士成,真的十分緊張!現今的中學生所追求的往往都是成績,公開試就等於他們人生的轉捩點,未來前途都盡在那幾天之內,問及他們為什麼那麼著緊公開試的成績,他們的答案都可能只是「為未來的好工作」「為未來可賺比人多的錢」「為成為千萬間公司所爭奪的優良員工」……那與《吶喊》二文中的主角人物又有何分別呢?他們婁次投考科舉,都因為醉心功名、追求利祿;香港的學生就多次報考公開試,為的都只是……為何社會要迫學生們要變得那麼迂腐呢?社會風氣還沒有變更,一向重視公開考試,以這些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優劣,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這些考試的緊張和重視。但莫非失於公開試就代表沒有希望嗎?就像孔乙己一樣,他並不是沒有其他可行的出路,只不過他不願意放下自己讀書人的尊嚴罷了!普遍的人聽到你的公開試成績不太好,又會嘲笑你,同輩的就會以成績作比較高下,甚至成為交流之間不可缺少的話題。與《孔乙己》、《白光》中的主角人物孔乙己、陳士成一樣,有很多的考生亦都好像二人一樣在這些制度下犧牲了,有的變了自閉,有的發了瘋,有的自殺了,可見這些制度真的害人不淺呀!其實這也是的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看畢這本《吶喊》我也不禁「大喊」起來,因為我深深感受到舊中國社會的荒涼,也切切地明白到現今社會的可悲!兩篇文章正好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寫照,互相對照。

我也很高興有機會看到這本書,《吶喊》,令我對閱讀的興趣又提升了一點兒,而且我更喜愛魯迅的作品。他本來是讀醫的,後來棄醫習文,原因是他感悟到醫治國人的身體,遠不如醫治國人的精神和靈魂般重要。因此,我們在看魯迅的文章時,千萬不要只把它作消閒小說般閱讀,而是要體會魯迅的苦心,看透小說中對孔乙己的戲謔的背後,其實是混著為中國社會洒的血超淚的。他那些諷刺時弊的手法真可令人好好深省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境況,雖然他寫的內容和用詞比較深奧,但他的諷刺手法不但簡淺而且十分顯然,令讀者容易捉到要點,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方向,我也是其中一個得益者,要不然,我會完全不明白當中意義的!以輕鬆的故事形式表達出社會所需所缺的,十分出色,令讀者感到更生動有趣,不會打嗑睡呢!自此之後,我真的愈來愈欣賞他的創作,也很想效法他的寫作作風,希望我也能夠得其一二,增強我寫作的技巧!在此,我亦衷心希望還活在孔乙己時代的現今學生能夠真真正正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向著自己的標杆直跑!這也是我須要做的,不要追求那虛榮利祿,不要再成為香港公開考試制度下的炮灰啊!


上一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