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跖 (二)



1子張與滿苟得是同窗好友。滿苟得不愛讀書,平時各處遊玩。好山,好水都有他的足跡。

2 有一天,子張對滿苟得說:「苟得兄,你是不是應該多讀些書,多學些禮儀及應酬的規矩; 注意自己的言行,信守仁義忠信等。只有培養好的名聲,在社會上建立了一定的聲望,政府出缺,公司僱人你才有被任用的機會。你不做官、謀事,怎麼賺錢養家活口呢?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不為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

3我老實地告訴你,仁義忠信等實際上是與名利等有直接而緊密的關係的。

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

4就算你自命清高,不屑名利,專注個人修行。修行人不也是應該在仁義忠信等個人修養上努力嗎?」

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

5 滿苟得搖搖頭,頗不以為然地說:「你說的那套不對吧!據我遊走各地,仔細觀察的結果。心狠手辣,欲達目的不擇手段,貪、嗔、癡俱全的狠角色,才是升官發財的料。

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

6 要想做大官,必須是口若懸河,辯才無礙,吹牛不會臉紅之輩。所以,要想求名利,只有丟棄所有的規矩以及在口才無礙上下功夫才行,絕不是講什麼仁義忠信之道。

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

7 再說,如果不求名利,想要修行,成為修行完備之人。那就應該往沉穩,安寧,祥和之心上下功夫。從仁義忠信上修是緣木求魚,不會有結果的。」

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8 子張不同意滿苟得的歪理。他說:「桀、紂均為君王,他倆夠尊貴的; 天下都是他倆的,所以,他倆也算是富有的。然而如果我罵我的僕人說:『你們的行為如同桀、紂。』僕人的臉色馬上就會變得很難看。理由很簡單,這些下人也知道桀、紂是壞人。他們會說:『我們哪有那麼壞,你冤枉我們了。』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紂。』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

9孔子、墨翟都是些窮學者。如果我們對宰相說:『你的德行如同孔子、墨翟。』那這位宰相一定樂的合不攏嘴。謙稱:『哪裡!哪裡!你過獎了。』宰相這樣的反應,就表示孔子、墨翟都是尊貴的象徵。

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

10所以,身為君王,不一定就貴; 窮為學者,未必就一定不受人尊敬。貴賤的分別在聲望,在仁義忠信等行為是否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

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11 滿苟得笑了笑。他說:「偷小東西,翻箱倒櫃地取人財物,如果不小心是會被關起來坐牢的。可是,偷大的東西,比如公司行號,甚至國家政府那就不同了。將別人公司吃下,你就是總經理、董事長。將政權拿下,你就是國家領導。你認為歷任的開國元勳都是仁義之士嗎?我看大有問題。

12 齊桓公殺死兄長,娶自己嫂嫂為妻,可說是亂倫之人。可是他用管仲為相,國家還不是弄得挺不錯。

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

13 田成子常殺害其君,自己取而代之,人模人樣的坐在皇帝位子上。你們孔先生不也曾接受他的奉祿嗎?

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

14在課堂上,你們說這種行為卑賤不足取。可是,在實際生活上,在官場上,你們就忘了那些理論原則,為五斗米折腰,與現實妥協了!

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

15 你們這種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是很矛盾嗎?所以,社會上流行一句話『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升官發財跟仁義忠信等個人修養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

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16 子張覺得滿苟得說的也不完全沒理,可是仍有些疑慮。他說:「如果社會上大家都不講仁義忠信,那麼親戚之間的關係怎麼維繫?貴賤等社會等級怎麼區分?長幼輩份怎麼確立?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關係都弄不清楚,社會不就亂了嗎?」

子張曰:「子不為行,即將疏戚無倫,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紀六位,將何以為別乎?」

17 滿苟得說:「有你們說的那些仁義忠信等道理,社會上的關係也不一定就會穩定不變。你看堯殺長子,舜驅流父親,他倆有盡父子,兄長之責嗎?湯放桀,武王殺紂,君臣的關係他們有遵守嗎?周太王傳位給小兒子五季,害的長兄大伯虞仲逃亡荊蠻以避難; 周公殺兄等行為你說長幼真的有序嗎?墨翟倡兼愛,那五紀六位又有什麼區別的必要?

18 你們儒家都是編些虛偽不實的道理,要小老百姓遵守,其目地無非是使當政者便於管理罷了。真想求名利,還是不信你們那套來的快些。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偽辭,墨子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且子正為名,我正為利。

19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你們儒家注重名聲,而我比較務實,我注重實際上財富如何取得。認真地說,名與利是與道,與修行不相干的。

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

20我記得,以前我倆在無約先生那兒就曾為名利辯論過。無約先生當時就表示,一般人為財,不顧生命安危,勇往直前。你們儒家稱贊的所謂君子,則以名為重,願意為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兩種行為的取向,有所不同; 可是,改變天性,違背人性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精、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

21 所以,修行的人應該不要像一般凡夫俗子,整天為了錢財不擇手段,不顧安危; 也不要學你們這些儒生,為了名聲,虛情假意地在社會中週旋。我們應該靜下來求得一顆沉穩,安寧,祥和的心,讓自性等自由地伸展,讓大智慧來提昇我們; 是非曲直則聽其自然。

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

22 我們觀察四周環境,隨其變化而適當地調整。是也好,非也好,都不去管它。掌握你的情緒,不要讓環境影響那顆沉穩,安寧,祥和的心。千萬不要固執你的行為,不要為了那僵硬的臭規矩、怪理念,削足適履。什麼殉道是最不智的行為。不要追逐富貴,不要追求功業、名聲。所有這些努力都會傷害你的真實自性,是修行人一定要避免的。

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為。無赴而富,無徇而成,將棄而天。

23 比干被剖心,子胥投江這是盡忠的禍害;直躬證實自己父親偷竿,尾生守信橋下被淹死,這是守信的禍患; 鮑焦抱樹飢渴而死,申生跳河自盡,這是清譽的代價; 孔子不能為母親送終,匡子不能對臨死的父親道別,這是仁義造成的缺失。這些事情,從上代流傳下來,後代還要繼續傳下去。如果照你們儒家的說法來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那他們的苦難就沒完沒了了。」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