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篋(二)

1 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上那些所謂的聖人,正是國之利器,因此我們決不能讓他們每天繼續在那兒公開地高談闊論。

2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應該捨棄那些聖人,丟掉那些混淆視聽的知識,只有這樣,盜匪才會消失;再將那些值錢的、誘惑人心的珠寶、玉石通通丟掉,小偷就不見了;燒掉身分證、將象徵國徽皇位的玉璽一把摔爛了,老百姓就會重歸純樸。

3 將那些量具毀棄掉,百姓就不會斤斤計較,吵個不停;只有將所有的典章制度、法律規章等都廢除掉了以後,我們才有可能跟百姓們討論道的真義。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4 我們只有廢掉六律,將所有的樂器都燒之盡毀,將師曠這些樂手的耳朵堵塞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演奏,在消除掉了所有這些干擾的因素之後,我們才有可能恢復原始的聽力。

5 不要追求五顏六色的華麗裝潢,忘掉五色調配的那些死板的規則,將離朱這位對顏色非常挑剔者的眼睛遮蓋起來,我們才有可能恢復人類固有的視力。

6 將尺子、圓規、量繩等廢棄掉,將工倕那樣巧匠的手指頭砍下來,我們才能得以發揮每一個人天生原有的技藝。

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7不是有人這麼說嗎?「大巧若拙」,讓我們限制曾史等人的行動,鉗制楊朱墨子之流一天到晚辯論不休的嘴巴,揚棄仁義,惟其如此,普天下百姓才有可能恢復其原有之德性,才有可能與大自然合而為一,重歸大自然的懷抱。

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8 如果每一個人都不炫耀其智能,天下就不會迷亂了。

9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誇耀其聰明,那天下就不會有憂患了。

10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保有其原始的智慧,世人就不會生活在困惑之中,惶惶終日不知如何是好。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11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彰顯其原始的德性,自然的運作就能避免超出正軌,風調雨順。像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之流,他們都是拋棄其原有的德性,各自發展他們後天的技能,因而將這個世界帶入一團混亂之中。他們的那些雕蟲小技、法律規章、行為標準等等,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的。

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12 理想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全體百姓都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們結繩記事,沒有文字去累積知識,因此思想單純,得以與萬物共同生存在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之下,人類與萬物和平相處,大家都有一定的空間生活。

13 任何能解決飢餓的食物都是甘美的,他們不會為了吃而大費週章,食物不求其精所以浪費就少了,生命也得到一定的尊重,人們不會為了魚翅將鯊魚翅割下而放棄整條鯊魚,這樣鯊魚的生命就有一定的保障而不會滅亡。

14 衣服能遮體保暖就是美、就是好; 冬天一張吃剩的鹿皮做成衣服披在身上,身體就暖了。夏天將皮切割小些遮住重點即可,衣服其實是不必穿上一大堆,既笨重,又浪費。

15現代人衣櫃裡一大堆衣服,有些幾年也難得穿上一回,衣服的意義老早已超過遮體避寒的功能。

16 隨著習慣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大家都接受。人們喜歡按照一定的模式,定時照樣舉行; 諸如,過年時怎麼準備年菜?如何渡過除夕的夜晚?大年初一怎麼拜年,祭祠等都絲毫不馬虎的舉行,讓風俗習慣成為團結國民的力量,增強彼此間的向心力;

17風俗散亂消失的社會,是一個即將分崩離析的社會。百姓們在本地鄉村裡安居樂業,沒有人去引誘他們遷移他處; 這樣大城市就不會形成,遊民不會聚集在城市的角落裡成為犯罪的淵藪,鄉下也不會成為老年幼兒的孤獨村落。

18 家中成員都聚在一起,鄉村中老中青幼人口合理的分配,鄉村生活就會活潑而有生氣。

19 聚落與聚落間雖雞狗之聲相聞,他們各具生活範疇,在各自的生活圈子中快樂的生活,沒有人會生移民他鄉之念,各地人口之分佈就平均,而自然生態則得以保存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20 這種社會在古時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世代都盛行過,而今卻已不為人知久矣!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1 在莊子的理想國度裡,百姓重土安遷,在一定的範圍裡過著平易恬淡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原則,任何促使百姓大舉遷徙動盪的動機,都是應該加以遣責而避免的。

22 因此,當某一個國度的領導者,他採用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治國理念,圖使國富民強,因而造成了大批的老百姓,爭先恐後的運用各種可能的手段,拋家棄子前往移民時;百姓往返于擁擠的道路上,往往造成民心浮動,舊移民排斥新移民,欺侮新移民;新移民在謀生不易的情況下,想出各種奇招,以求安身立命。民心在一片混亂之下,社會秩序就不可收拾矣。

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23 百姓不能保有一顆沉穩,安寧,祥和之心的原因,追根究底,就在某位執政者巧用新的工具、發明新的知識所造成的。

24 十八世紀以來,人類文明大幅躍進,促使這二百多年人類文明的進展遠遠超過過去幾千年人類知識進步的總和,在這種新知識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可憐的地球蒙受了巨大的傷害。

25 所以當弓箭進步後,鳥兒就不得安寧了;

26 當釣魚、捕魚的設備更新,再加上衛星定位技術進步,海中的魚兒就無處可逃了;

27 當捕捉野獸的工具進步後,郊外的狐狸、梅花鹿就消失了。

28 當狡猾、欺詐、蒙騙的手法翻新後,百姓對辨識真偽、善惡的能力就減弱矣。

29 知識混雜著機巧、謀略、欺詐的手段,在交互影響下,社會秩序就大亂了。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

30 我們看世界各大都市中,貧民區裡人們的不平與悲忿,以及該區淪為犯罪之淵等現象,究其成因,始做俑者,就是知識所造成的表面繁榮景象,誘導各地百姓蜂湧而至,最終成為都市遊民後所造成的混亂。

31 鄉下百姓對耕地、養豬、種菜知之甚詳,而這些知識均足以供應他們過一個平易恬淡的生活。可是電視進入農村,現代知識藉由報紙、書籍進入農民的心後,他們的子女再也不能安於現狀,他們放棄了父母傳下來的農耕技術,湧入都市去學習工匠、服務生、技師、書匠、政客等他們不熟悉的新知識。

32 放棄熟悉的謀生技能,以追求不熟悉的生計,他們最後為社會帶來不安與混亂,怨天尤人、不平之氣、憤怒之心充滿天地,將天地自然運作的氣氛步驟也給擾亂了。

33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這種因開發及運用新知、新工具而帶來的混亂就一直存在迄今,人們對平易恬淡的生活嗤之以鼻,認為是腐儒的表現,對權謀機巧則趨之若騖,沉穩安寧的生活理想,被熱愛詭辯爭強好勝的人生觀所取代,而這種轉變正是現今社會混亂的主要因素,大家不可不防。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不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不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機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