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莊子演義雜篇盜跖(三)(1-31)(77。1)

1 無足與知和是同學。他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許多有關離慾,不做事業,不求世榮的道理。

2 無知問知和:「在我看,世間眾生沒有不求名利的。老師為什麼要我們放棄名利呢?我認為當有錢人最好了。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只要有錢大家都來親近你,對你必恭必敬的不敢違背你的意思。有一大批這樣的人在身邊,你自然就顯得尊貴了。受人尊敬,心裡就會感到快樂,志得意滿的臉上發光,身體也覺得安適。這不就是長生之道嗎?

3為什麼你會同意老師的看法?難道你真的不想升官發財?還是你智能不足,雖然想,可是能力不足,不敢去爭,去奪?畏畏縮縮地推說要行正道,背地裡還是企盼,有一天功成名就,名利雙收?」

無足問於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妄邪?」

4 知和說:「趨炎富貴,看見有錢有勢的人就認為他們了不起,認為他們是極其高貴的人。雖然與他們同時而生,同鄉而居,卻總認為他們是絕世超俗的神人。就像過去人們崇拜希特勒、史達林一樣。這種糊塗蛋是愚癡,是不明道之實相。

5 他們只是按古往今來一般的價值標準去評斷人。他們不算修行完備的人,只能算是與俗相應的俗人罷了。

6這些人,他們忘了,除了肉身之外還有自性、佛性等自然的本性。只有這些才是真正貴重值得我們珍惜的。這些人,隨著貪、瞋、癡的要求,興風作浪,偶爾一點膚淺的快樂,就認為是安體樂意之道,是追求永久不變快樂的方法,這就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為其所為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

7 他們在毫無保留地追求名利、富貴之中,不知道保護身體。讓悲痛、歡愉等擾亂沉穩,安寧,祥和的心境。不知嚴格管控,讓恐懼及喜悅等情緒無情地刺激他們的心境。他們一天到晚為名利、財富忙的團團轉。可是,又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獲取這些根本用不上的財貨?辛苦了一輩子,不知道為什麼來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後要到哪裡去?這些困惑的問題,不會因為當事人是天子或陶朱公就能免除的。

8 所以,消除人的惶恐,解決人的痛苦,絕不是名利就能辦到的。必要靠宗教,靠修行才有可能。」

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於體;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監於心;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9 無足說:「哎!你把話題又扯遠了。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死後的問題我們暫且不談,在這生之際,富貴,有錢實在是太好了。有了錢,世間的美、喜、威勢等都會隨之而來,而這些好處都不是你們修行人所可以企盼到的。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後就可以買通官員,士紳甚至流氓為你撐腰,為你壯聲勢。請些軍師,參謀為你想點子,掌握機會,做起事來無往不利。

10平時捐起錢給慈善團體,大家又把你高高舉起,說你是:『大善人。』有了這些社會地位及聲勢後,你不做地方官,一樣擁有如君父的權威,那有多好。

無足曰:「夫富之於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勢,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俠人之勇力而以為威強,秉人之知謀以為明察,因人之德以為賢良,非享國而嚴若君父。

11 你們一直強調本性,我覺得對音樂、美色、滋味、權利、地位的渴求就是人的本性。不論任何人只要擁有它,接觸到它就快樂,就有一種滿足感。

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

12另外,人都有慾望,都有相同類似的厭惡、躲避、或追求的對象。比如對糞便的厭惡,對死亡的躲避,對生,對美的追求等,這些才是真正的本性。

13 你們講的自性,智慧等都太神祕而不切實際,不論你們怎麼說破嘴,否定我的看法,也不足以改變這個人類本性真實內涵的事實。」

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14 知和說:「我承認,你說的也是人類本性的一部份。可是那是貪、瞋、癡是會為人帶來痛苦、煩惱,永遠在輪迴中打轉的。人類本性中自性、佛性、氣、拙火、妙用等則不同。它們是不役於物,超越物,不被物牽著鼻子走的。尋求自性的人,他們認為五蘊皆空是無常,是苦的根源。所以讓自己經常與物保持一定的距離。

知和曰:「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

15 這類人沒有私心,他們以無相、無住而生其心。所以,如果他們主政,他們都是以百姓的實際需求為施政方針。百姓的需求得到滿足後,社會中的爭執就少了。自己無所求,所以勞動百姓,收取百姓的稅金也少些。這樣的主政者,他們向百姓要求一些東西,百姓不會認為他們貪心。因為他們是為大眾謀事的,不是為私的。

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

16 東西夠了他們就停止索取,甚至將多餘的還給百姓。一切施政都以百姓的利益為依歸,多餘的退還給百姓,就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所以,為政者心裡也沒有自以為清廉的感覺。廉或貪等人性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由物界刺激、誘惑引起的。因此廉或貪等慾念的控管,必須自個人內心做起才有效。

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

17 有這樣的認識與修養,那做為君王他不會運用自己的權勢在人面前擺架子,氣勢凌人,欺侮人。有錢的富人,也不會用錢去糟踏人。好比有些人,以為有錢就是大爺,在聲色場所完全不顧侍者之尊嚴,隨意玩弄。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

18 我們修行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知道「貴以驕人,富以戲人」都有極嚴重的後遺症。一切作為最後都會反應到自己身上,受害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才小心為之,其目的並不是在沽名釣譽。

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

19堯、舜為帝,可是仍然保有他們雍容大度的心懷,不會對別人造成壓力。並不是他們存心的要以仁愛面對百姓。實際上,他們是怕自己擁有的權勢,像刀的兩刃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傷害自己。堯要將帝王之位讓給善卷、許由,他們卻辭而不受,也是從自己修養的立場考量,怕這些俗事,打擾他們沉穩,安寧,祥和的心境。

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

20 上述的事例都是說明,修行人也是評估利害後,才做出那樣的決定。只是他們的利與世俗凡人之利,內容不同,如此而已。社會上稱讚他們為賢人。站在修行人的立場,他們在決定這樣做的時候,是完全沒有考慮什麼名譽或好名聲的。」

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21 無足嘆了一口氣。他說:「如果你說的有理,那你就必須棄絕物質的追求,放棄眼、耳、鼻、舌、身等的色、聲、香、味、觸的享受。逼使自己過簡單樸素的生活。就好像一個人,長期臥病在床,只是靠氧氣筒,營養針來保持生命。老兄啊!這不是太苦而不值得了嗎?」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

22 知和說: 「生活上,物質供應能維持剛好夠用的人是有福的。物質供應過份充裕,反而是有害的。錢財在這方面的效應,更是如此。

知和曰:「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

23我們看那些有錢的人,他們不是名家演奏的音樂就不肯聽。不是燕窩,鮑魚,山珍海味就不肯吃。處處都為滿足其感覺,舖張浪費。最後忘記了對他們本業應有的關注之心。這樣長久下去,其事業就會出亂子。

今富人,耳營鐘鼓筦籥之聲,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為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馮而不舍,可謂辱矣;

24為了面子,為了維持富有的外表,為了維持借貸上的信用度,用盡心力在氣派聲勢的保持上。這樣的日子,就像抱著千斤之物爬樓梯,其辛苦是可以想像的。

侅溺於馮氣,若負重行而上阪,可謂苦矣;

25 毫無節制地追求名利、財富者,他們不知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的奧祕。他們貪財,結果引來怨恨。他們貪權,以勢驕人,結果樹敵而置自己於孤立之境。他們閒散時,就沉溺於安樂、縱慾、暴飲、暴食。社會地位好一點,走起路來就將頭抬的老高,眼睛都長在頭上了。

26這些人就是俗話說的「不能吃三天好飯」。生活稍微好一點就忘了自己姓什麼,胡作非為起來。這種人嚴格地說是生病了。

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

27無所不用其極地搜刮財物,不擇手段地想成為富人。在爭奪財產的過程中,明知困難重重,阻礙如山,也奮不顧身的蠻幹。奪取後,還志得意滿地傲視群雄。這種人多半會自取其辱,最後栽在債台高築的漩渦之中。股市過去的所謂天王、什麼大戶等其下場就足以證明此點。

28 老實說,這些貪婪的人,他們辛苦累積的財物,大部份自己根本享用不到。可是又小氣的要命,死命地抱著不肯與人分享。因為這些財富,他們整天籌劃要如何運用,同時又怕別人侵佔、偷竊。結果這些原本應該是帶來快樂的東西,反而成為煩惱、憂慮的來源。

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

29 這些人見樹不見林,不知過多財富的危害,每天還是不斷地想擴充。我們真的為他們擔憂啊!這些人怕人偷、怕人搶,將家裡的圍牆築的高高地再加上鐵門、鐵窗。出門要請保鏢,絕不敢一人獨行,整天提心吊膽的怕的要死。

內則疑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

30 上述六種情形是人的大害,而一般人皆遺忘而不知仔細反省。等到禍患臨頭,所有的財物化為烏有,想求得像從前一樣,過一天平安的日子也不可得,那就太遲了。

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

31 所以從名來說,看不到好處。從利來說,也不是什麼長久之利。而在追求與保持的過程中,心及身體都會遭受許多苦難。這豈不是很迷惑、很不值得嗎?]

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咸池評述(77。1)

1有一句諺語說:「死愛面子,活受罪。」

2 一般人為了怕別人看不起,因此拚命地將婚禮、喪禮、滿月禮、生日禮等等弄得極其奢侈、豪華舖張,待事情結束後卻債台高築,結果必需花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彌補這個因舖張所造成的缺口。這就是 “侅溺於馮氣,若負重行而上也,可謂苦矣” 的真義。

3 另外那些注重裡子而不太注重面子的人,他們知道日子是一天一天地過,不能顧頭不顧尾,寅支卯糧; 因此在客觀條件的應付上,總是量力而為。

4 標準的修行人對物質供應的態度應該是:我們不應該吃飯,可是不吃就會餓死,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也只得不計種類、不計品味、不計貴賤,酌量食之。

5 在我們的投資計劃裡,手中永遠握有不超過一個月開支所需的金錢。荷包裡是有些錢,可是也就永遠是那麼多。我們絕不放過多的鈔票在身上,藉此引誘自己和別人的窺視。因為只要錢一多,身邊的妖魔鬼怪也就增多了,它們會煩得你不得清靜,沉穩,安寧,祥和的心態也因而不能維持,這是修行人必須小心防範的。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七十七)a。77

1 在《莊子》“雜篇” “盜跖”一文中莊子說:「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

2 印度的哲學家也指出,這個世界上其實是無所謂樂的。他們認為,所有樂的背後都包含著苦的因素。結婚生子是五子登科之中的二科了,然而結婚真的就是樂嗎?

3 它難道不是一種責任及自由的付出嗎?至於養育孩子,對於一位母親而言則更是令她從此一生擔驚受怕、不停噓寒問暖、沉重養育負擔的開始。在未來20多年中,一位母親的付出是極其可觀的,因此,這又有什麼好覺得樂的呢? 如果是單純為了母愛的自我滿足的話,那麼,這樣的代價也著實太高昂了。

4 印度哲人們在認清了這一點以後,他們便決定,除了積極避開痛苦之外,他們也消極地終止對世間的種種享樂的追求。因為,對他們而言,那些無異於糖衣毒藥。

5 中國哲人如莊子者則倡導: 平為福。老子則說,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6 哲人們會說: 事情我可以做,成果就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吧!至於名譽則千萬別加在我的身上。

7 在通俗俚語中,我們常說:「人怕出名,豬怕肥。」豬肥了就有被宰殺的危險,而一個人出名了以後,無論走到哪兒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個人自由從此就沒了。更何況,人一旦出名後,大家都來找你,這樣一來,你私人的時間無形中就大為縮減了。

8 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張開的弓是高的一端往下,而低的一端向上舉起。

9 自然定律的作用是為了調和萬物,使之形成均衡的局面。當夏季赤道附近熱量儲備到達一定程度時,風就形成了。風將過多的熱能傳送到比較低溫的亞熱帶、溫帶,甚至於寒帶地區,以此來調節彼此間的差距。這就是所謂的損有餘而補不足了。

10 然而在另一方面,老子卻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這樣的說法在資本主義理論裡是再正確不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證券市場是一個很重要的財產分配機制。透過這個系統,社會上大眾的錢自甲的口袋轉移到乙的口袋,而在金錢移動的過程中,有餘及不足的局面也就如是造成了。

11 只要仔細分析,我們就能發現,在證券市場中的財富移動,絕大多數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大家都公認,從長期看,在證券市場起起伏伏中的真正贏家,其實只佔整體投資人的百分之五。而這些贏家也絕大部分是公司的董監及老闆們。那些整天在股市殺進殺出的小戶,大多是遭受宰割的對象。從這裡可以看出,相對於大老闆,市場散戶及小戶就是屬於不足,就是損者。而大老闆們則是有餘及受補的獲利者。

12 當我們認清了“人之道” 的這個現象之後,我們如果還想在現今這個社會上打滾,還想在股市中討生活; 我們就得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有損的現象出現,以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有補,乃至如何才有可能享受到 “平之福” 的道理。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