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莊子演義外篇天地(十)(1-24)(57。1)

1 子貢到楚國旅遊,在返回晉國時,路過一個名叫漢陰的小鎮。

2子貢注意到,一位農人在道旁菜園子裡辛苦地工作。這位農人用桶在井裡舀水,然後提著桶為一顆一顆的青菜澆水。子貢搖了搖頭,認為這個鄉下地方實在是太落伍了,工作如此的沒有效率。一個澆水的動作要花那麼多的時間,那他一天又能照顧多大個菜園呢?難怪他們這麼窮。

3 子貢一時起了惻隱之心,他覺得有義務告訴當地人,他們在晉國實施多年的簡易灌溉方式。

子貢南游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4 子貢叫車停住,他走下車來,隔著田埂,對這位農夫說:「我知道一種機械裝置,它每天可以幫助農人灌溉上百畝農田,省時省力,非常地有效率,你想不想也裝置一台呢?」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5 這位農人看了看這位衣冠楚楚的陌生人,說:「它長得什麼樣子啊?」

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

6 子貢說:「這是一種木製的機械,主要的結構是一根木棍,利用槓桿原理,一頭重一頭輕,輕的那頭用來提水,人只要輕輕地按重的那頭,水就會自井中舀出注入挖好的水溝中形成持續的水流。有這種工具,灌溉就變得容易了。這種裝置叫槔。你聽說過嗎?」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

7 這位農人放下手上的水桶笑著說:「哦!你是說槔啊!我不喜歡它,也不喜歡所有機械的工具。我的老師告訴我,凡是喜歡使用機械以求省時省力者,他們在處事上也一樣的喜歡尋捷徑走後門。而做事喜歡尋捷徑走後門的人,他們就一定會投機取巧,欺上矇下,而這些都是一位修行者應該避免的。

8 我的老師也曾這麼說過:『機心存於胸,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沉穩寧靜就變得不可能』,沒有一顆沉穩寧靜的心,修行就上不了路。。

9 你說的槔我們這兒也有,只是我不喜歡用它罷了。」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10子貢在孔子那兒學習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他也一直被公認為是孔子的大弟子之一,今天從這位鄉下農人這兒聽到“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這樣的教訓,真把他羞的無地自容,他不覺低下了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對。

11 我們這位農夫朋友也感覺到氣氛的尷尬,他試圖打破僵局:「你是誰啊!看你的裝扮應該是位大人物吧!」

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

12 子貢的信心似乎又恢復了些,心想這可能是自己挽回面子的時候。因此,他正色地回答說:「我是孔子的弟子。」

曰:「孔丘之徒也。」

13「哦!」農人應道:「你們不就是那一群讀了許多書,試圖扮演聖人的角色,長年來東奔西跑地想要利益眾生; 抱著沒有多少人認同的理想,到處宣揚以建立自己的名聲的修行者嗎?我看你這個人不錯,頗有愛心,願意停下來幫助一個鄉下農人,不過,你必須將你臉上高人一等的容貌清除掉,將你心中驕傲的心態抹殺掉,這樣你的修行之路才有可能走下去,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你甚至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不要說治理天下了。好了!你還是上路吧!我也沒閒工夫跟你多聊了。」

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

14剛剛恢復一點兒的信心,這時又跌回谷底。子貢低著頭,慢慢地走回車子,他一句話也沒說,一個人默默地想著這位鄉下農人的話,悵然若失,覺得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好像全泡湯了。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

15 就這樣神情赧然地坐在車裡直到卅里外,他才逐漸回過神來。子貢的隨行弟子看見老師這個樣子,誰也不敢出聲,直到老師神情稍微開朗之後,才開口問道:「老師!你剛剛是跟誰說話啊!為什麼上車後就神情大變,一路上鬱鬱寡歡,心事重重呢?」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

16 子貢搖搖頭,低聲地說:「我一直認為,你們的師公是這世上唯一的智者,然而,今天卻讓我發現了另外一位。

17 孔先生教導我們,應該努力工作,想辦法將事情辦得妥當而有效率。所以我相信策略、技巧是必要的,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聖人之道。可是今天這位鄉下人卻點出了我們根本上的錯誤。

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

18 他認為,聖人之道,在於講求不著雕斧的完整人格。不做作、不虛假、不文飾,也就是所謂的德全。德全的人首先應注意形全; 也就是身體的原貌、身體的正常狀態。比如我們不過分地勞累,早睡早起,不暴飲暴食,身體不胖不瘦,不染頭髮、不過分追求名利,不讓功名事業給身體帶來太重的負擔等都是形全應該注意的;

19形全之後,一顆沉穩寧靜的心才有可能實現。

20 沉穩寧靜的心,我們稱之謂神全。神全之後修行才算上了路,道才有可能求得。

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

21 一位修行完備的人,他專注在自己主觀條件的照顧,對客觀條件的變化,他既不干涉,也不助長。凡是企圖干涉或助長客觀條件之變化者,他們必定企圖利用計謀、策略等技巧以謀取事業、世榮,而這些舉措,都足以破壞沉穩安寧的心境,這樣一來,修行之路就走不下去了。

22 所以正確的修行之路是: 維護沉穩安寧之心的事就去做; 破壞、干擾沉穩安寧之心的事就別做。

托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

23舉凡他認為正面的、應當做的事,雖然天下人都反對,都不贊成,修行人也堅持做下去。負面的事雖然會獲得大名大利,修行人卻棄之不顧,更不會將之放在心上。客觀條件的榮辱與褒貶等都不能影響他。也唯有這樣的人,才最終有可能修煉完美,成為一個修行完備之人。

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

24 我子貢不過是一個為了功名利祿四處奔走,整天忙碌的庸俗之人。慚愧,慚愧!」

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



咸池評述(57。1)

1 世尊要我們無相、無住而生其心。

2 無相、無住是一種對待客觀條件的正確態度,而客觀條件的總稱就是相; 也就是住的憑藉了。

3 客觀條件也是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世尊認為五蘊無常,無常是苦,是麻煩的來源,只有將五蘊視為空,視為虛幻,人才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4 莊子用德全、形全、神全來要求修行者做到心無罣礙,在這裡,他與世尊的法明顯地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莊子演義雜篇則陽(七)(1-20)(57。2)

1 柏矩是老子相當喜愛的弟子。平時他盡心的在老子身邊侍候起居,接待賓客,從無疏漏,深得老子的信任。

2 這一年秋天,氣候晴朗,滿山的楓葉實在是美極了。柏矩心想,應該利用這個涼爽的季節出去走走,因此建議老師辦個旅遊。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游。」

3 老子已經是修行完備的人了,客觀環境的一切對他而言,早已失去了吸引力;他天天專注在自己主觀條件的提升上,無論周遭環境如何演變,對他來說,是起不了什麼調劑作用的。

4 因此老子說:「幹嘛放著功不練,到處亂跑呢?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人就是人,各地都是一樣的; 為了看不同的風景,見不同的人; 為了接觸不同的風俗習慣而大費周章的出門旅行是不值得的。」

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

5柏矩卻認為,一整年呆在同一個地方,每天做著同樣的事,實在是太悶,太枯燥了。老子看這位弟子,平常為自己做了那麼多的事,從無怨言。因此,他一定想出去走走,那麼就去走走吧!

6 老子說:「既然如此,那麼你想要到哪兒去呢?」柏矩見老子鬆口,高興的不得了。他說:「我們就先到齊國去吧!」

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於齊。」

7 就這樣師徒兩人一路來到了齊國。這一天在市集上,有罪犯被斬首示眾。罪犯仰臥在地上,身首異位。老子看見這幅殘忍的景象,心中難過得不得了; 他立刻解下身上的外套,覆蓋在受刑人的屍體上。他一向認為,對亡者的尊重,是修行人最起碼應該作的事;

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

8 另外一點,就是修行人碰到肉身與自性等分離的當兒,都難免會駐足祈禱一番。因為他們的自性與這亡者的自性是相應的。

9 老子站在那雙手舉起,仰頭看天,目中不自禁地流下淚來。他心中念道:「你安心的去吧!這世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在我看,一場大災難即將降臨,你這時離開,又何嘗不是一件幸運的事。」

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

10 離開市集後,斬首示眾這一幕仍然停留在老子的心中。

11 他對柏矩說:「為政者都警告百姓不可以偷盜、不可以殺人,他們將罪犯斬首示眾就是這個目的; 然而,百姓偷盜、殺人越貨等行為,難道與當政者就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曰『莫為盜﹗莫為殺人﹗』

12 當一個社會將什麼是榮耀、什麼是羞辱劃定清楚後,百姓就有了懼怕及不安的心; 害怕自己有朝一日會觸犯法律,因此,德全就開始喪失了。

13 當社會上有錢有勢的人,為了一己之私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搜刮財富時,社會上絕大多數為了生存而辛苦掙扎的事就發生了。

14 當政者樹立榮辱的標準,造成百姓心存芥蒂; 有錢有勢的人搜刮百姓賴以為生的資財,使得百姓的生活環境日趨嚴苛; 這樣的社會,你難道不覺得,一些人會因此挺而走險嗎?

榮辱立,然後睹所病;貨財聚,然後睹所爭。

15 從前的主政者,他們的施政都是以百姓的幸福為唯一攷量,百姓永遠是對的,百姓犯錯必是主政者領導無方,其缺失都歸咎於自己的錯誤。

16 今天的主政者就不同了。他們將施政列為國家機密,不讓百姓知道,百姓不明白政策方向,稍有違犯則痛加責難。與此同時,主政者又促使百姓去幹些危險的工作,畏縮不前者就立刻施以嚴法峻刑。

17 主政者所加諸百姓身上的勞役、稅捐日愈繁重,凡無法履行義務者就施以極不相稱的懲罰,致使許多人被發配邊疆,不從者就處以亟刑。

18 百姓在這種苛政下疲於奔命,有些人實在受不了就只好挺而走險。

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

19 你想一想,為政者對百姓不誠信,如何強迫百姓對他們誠信? 當無力交付沉重的稅捐時,百姓當然會耍些小手段來逃避苛稅;當百姓不能適應某個環境時,他們就會設法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當百姓沒錢生活時,他們就被迫去偷、去搶;

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

20 當百姓做出這些違法的事時,我們到底是應該責備百姓,抑或是主政者?斬首示眾這件事,我認為是很有問題的。」

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



咸池評述(57。2)

1 家中的戒棍、老師手中的教鞭、宗教家的天堂地獄、為政者的刑罰等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人遵守一定的規矩、走一定的方向。

2 順遂某人的意志,合乎規定的就沒事,違背規矩的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處罰; 這是群居社會的必然結果,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事實上,只要是兩人以上共同生活的圈子都不免會有這種約法三章的事。如果規章、戒律定得不好,那和尚也就不必當了,因為廟裡規矩甚嚴,和尚們必須遵守的清規、戒律才多著呢!

3 老莊似乎認為,凡是對人類行為所製定出的任何規章制度都是不好的; 因為榮辱的分際會擾亂人心,使人們心存芥蒂、恐懼,這樣的恐懼心理難免也會損害德性,而德若存有缺陷就不能算是德全了。道家講究的是德全、形全、神全,德全出現問題的話,修行就成為不可能了。

4 從這樣的分析入手,我們不難發現,道家的理論其實純粹是為了修行人而設定的。這樣的理論對禪定修身有著絕對的好處,但就是不能廣泛運用在群居的社會之中。

5 任何群居社會的規範及原則都是入世的,都是為了世俗世界而做準備的。而禪定修行則是為了逃出輪迴而做準備的,是出世的,目標不同,方法各異,也就不足為怪了。

6 世尊要修行人不做事業、不求世榮是有道理的。做事業、求世榮就得在世俗的法律範圍內運作,當走到法律邊緣或超越法律規定時,恐懼之心難免就會昇起。當你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駕駛,忽然被員警攔下來的那一刻,在你心中,是不是既懊惱又惶恐呢?

7 商人為了省錢,免不了會耍一些手段以逃避稅捐。一旦收到稅捐處的處罰通知,他們心中的波瀾會小嗎?

8 工廠裡發生工安事件,工人受了傷甚至死亡,做老闆的除了要賠償巨額傷亡補償金外,還要揹負法律責任。一家中小企業可能就會這樣而被迫關門,這時,老闆的心情會安寧沉穩嗎?神全有可能存在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修行人及一般人必定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

9 有人說大禪修於市。可是如果你在市場裡當管理員、做魚販子,有一大堆競爭者,你想要修於市的話,你也難免會遇到問題。

10 許多人到大廟中去修行,廟中和尚尼姑一大群,彼此之間都維繫著一定的關係。可想而知,那種爾虞我詐、爭奪權位的事難免的也會發生; 各種勞役恐怕也難得公平。在這樣的埸所之中修行,大概也很難求得德全、形全、神全的門徑的。

11 歷史告訴我們,許多在廟裡修行成功者,大都是出自掃地和尚、伙頭和尚、砍柴和尚是有其道理的。這些人單純的負責著一項與他人不生關連的工作,結果反而得到德全、 形全、神全上的便利; 反觀那些有權有勢的和尚,他們天天處理廟中瑣事,為了替人排解糾紛,最後反而失去了安寧,沉穩的心境。頭是白剃了,戒也白守了,在我看來這是挺冤枉的。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五十七)a。57

1 老子的這套說法,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很難理解的。

2 回顧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我們對於明朝初年中國人高超的造船技術、豐富的航海知識,以及三萬人共乘數百艘船,浩浩蕩蕩地經過南洋,印度,一直到達到非洲沿岸長達20多年的海權盛事,都會感到興奮不已。至於鄭和的航海艦隊後來遭受到朝廷儒臣們的嚴加緊縮,甚至於最後銷毀所有的訪外記錄,不准建造超過三桅之遠洋船隻等; 儒臣們的這些舉措,無異於將中國人可能從此稱霸世界的機會完全自我摧毀,想到這裡,我們不免情緒高漲,並且深深為之扼腕歎息。

3 民國初年,有一股反孔的浪潮在知識界興起,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痛恨這些老舊的封建思想, 處處限制了中國人在科技、工業、國防等方面的發展; 甚至因此而致使中國淪為外國諸強百般淩辱、任意索取的下場及笑柄。

4 在西元2002年的今天,中國人又站起來了。眼下我們重新開始反省,對所謂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等這番話,應是比較能夠客觀的審議了。然而,在物質享受增加,生活水準因為奇物而方便舒適後的今天,社會上又是否真的如老子所說的世風日下,盜賊多有呢?

5 社會問題不是我們所要討論的課題,我們只提一點,那就是現今社會梁山泊式的好漢是少多了; 而據地為王、為寇的盜匪也確是少多了。

6 老子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在當前這樣複雜的社會結構下是難以實現的。現代社會已經走到沒有員警,沒有法官,沒有強而有力的政府就無法運作的地步了。試想,一個上百萬居民的都市,如果缺少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的引導,百姓立刻就會走不動、住不安; 沒有交通警察、沒有現代化高效的交通網,我們簡直就出不了門,也上不了班。沒有污水處理廠,我們的水源就會發生問題;沒有垃圾處理機制,城市衛生就不能維持;沒有政府出面,水電就供應不了。總而言之,在現今樣樣講求效率的社會當中,一個強而有力、有所作為的好政府是絕對缺不得的。

7 由此可見,老子的這套東西,還是應用在修行者的生活上會比較合適。當修行者不做事業,不求世榮; 整個人靜了下來,清心寡慾之後,禪修、瑜伽就變成可能; 氣、挫火、精、妙用等才能充分發揮祂們的功能,也才能進一步的開發人體內本來就具有的潛能。

8 總之,人類社會是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我們修行人還是選擇獨善其身吧!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