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莊子演義內篇人間世(一)(39-70)(47。1)

39 顏回碰了這樣一個軟釘子,覺得顏面盡失,他下意識地想討些面子回來。他說:

40 「齋戒啊,那倒容易!我來自貧困家庭,不吃茹葷已經好幾個月了。老師啊,吃素就是齋戒吧?」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41孔子回答說:「不. 吃素只是祭祀時遵守的齋戒,不是我要你做的心齋。」

42 顏回這回又迷糊了,怎麼齋戒也分這麼多種?他追問到:「老師,什麼是心齋?」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

43 孔子笑著說:「在從事重要工作之前我們講究誠意正心,先將心靜下來,將身子洗乾淨,將心準備好,以便迎接重大事件之來臨。

44 這重大事件包括祭祀、求神、問子、晉見重要官員等。

45 但這些還不是最高境界的心齋。」

46 顏回好奇地的問:「什麼是心齋呢?」

47 子說:「心齋是一種修煉方式,與佛家的禪坐、默想、瑜伽有些近似。

48 心齋時,修行人專心在一定的念頭上。如世尊說的: 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念僧或念一項事物。

49 念頭定住後,耳朵就不再傾聽外界的信息,對外界的信息也不要起任何反應。

50 心齋時旁邊有人討論事情,修行人就不插嘴,也不參與討論; 他只靜靜地傾聽由自性、佛性、拙火、妙用發出的信息。

51最初這種信息很微弱,修行人必須專心才能發覺。這些信息與一般來自外界的刺激也不同。

52 剛開始時也許只是輕輕地在腳尖,在指尖或著頸部; 漸漸地如果修行人夠專心,夠耐心,這股由自性發出的信息會愈來愈明顯,祂跳過修行人的意識,直接指揮他的四肢乃至全身做某些個人專屬的瑜伽動作。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

53所以在心齋時,外界的聲音只到耳朵,外界的聲音不能對修行人產生刺激反應; 意識中的形象也只在心中上映,不再對他產生刺激反應。

54 具體地說,就是整個意識都停止對身體發出任何指令。

55 全身靜靜地等待自性來接手。這種讓意識停止活動,虛位以待自性來接手的過程就是心齋。」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56 顏回聽的似懂非懂,他為了印証自己的看法,他對孔子說:「我沒有辦法做心齋是因為我沒有徹底地讓自我意識停止活動。

57 如果我想做心齋,我必須謙卑地承認有一股叫自性、佛性、拙火、妙用、精等在我體內真實存在的事實。

58 心齋時我要停止意識對身體的操作,虛位以待自性的昇起。老師所謂虛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59 孔子說:「嗯,差不多了。」

60 孔子說:「我告訴你,當你進入三昧狀態時,自性主導一切,祂帶領你做一些瑜伽動作。這時你的身體在動作,可是在你的意識中,你完全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做,其目的又是什麼。

61你一入三昧,自性就開始主導; 一出三昧,意識就接手,自性就退回沉靜的狀態。 這中間沒有明顯的門檻。

62 在三昧之中也沒有一般人懼怕的虛幻景象,更不會走火入魔,引病上身。

63 我們明白這股自性是來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祂是因緣聚合,機緣巧合下來到我們這兒與肉身結合成為一體。為什麼這樣我們也不清楚,我們只是糊裡糊塗地接受這個事實。能夠存有這樣的態度,那心齋就算是成了。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

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64 不過我跟你說,心齋這種經驗是很特別的,你很難以一般的經驗去作比較。

65 我們走路不留痕跡並不難,可是要我們走路完全不著地就很難了;奉人的命令、指示做事很容易有虛偽不實,昧著良心做事的情形。可是奉天行事就不容易發生這種事。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66 我們只聽說有翼的生物會飛,可是沒聽過沒有翼如人的生物會飛;我們知道有經驗,有學歷的人會做些事,讀些書,發表些意見言論,可是我們不知道有許多 "無學之術" 是不需要經驗學習就會做的。而這些特異的現象在心齋後會陸續出現。另外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打坐,禪思進入三昧後,心境一定要保持沉穩,安祥,如同坐在一間潔白舒適的房間裡,享受那片刻的寧靜。

67 如果我們坐在那兒,心裡還在思考,計劃,研究些世俗的問題,不能將貪瞋癡等擾亂生活的思維丟掉,那我們坐是白坐了,不會有什麼效果。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68如果我們能做到意識靠邊站,自性、佛性、挫火、妙用等來主導我們的行為,則鬼神都將聽命於我們,願意為我們服務,何況是人呢!

69 我們身上這股自性,是與宇宙萬物運作的那股自性同出一宗的。禹、舜等是靠這股自性在引導; 伏羲、几蘧也是如此,一般人那更不用說了。

70 所以, 如果你能練成心齋再到衛國去,我就放心了。」

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紐也,伏戲、几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咸池評述(47。1)

1 “挫火”一書告訴我們,別妄想自己能控制思緒的飛揚,遊走,因為那將是徒勞而無功的。

2 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就只能耐心的等待,直到我們的瑜伽功練得更成熟時,氣自然會將所有的思緒都收起,從而進入真正的空靜狀態。屆時,一切將會是毫不費力的在一瞬間就完成了。

3 所以說,重點在緊緊的跟隨著氣的運作,跟在氣的後面勤練瑜伽,其他的什麼都別去想。

4 另外,練習禪坐的人也應該知道,心念的遊動是永無休止的,對於初學禪坐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可千萬別妄想一開始就能進入空的境界。

5 大致上,我們只須要做到聽止於耳,心止於符也就足夠了。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四十七)a。47

1 老子的年代沒有電話、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甚至連報紙可能也沒有; 就算有,也只是一些口傳的訊息。他老人家坐在家裡就能知天下、見天道,難道他真的擁有天眼、天耳不成?

2 對老子的所謂知與見,我們應該將之規範在一定的定義之下,因為這樣的解釋才比較符合實情。

3 老子足不出戶而知的是些什麼事呢?如果是電視台、廣播電臺、報章上每天所大幅報導的八卦新聞的話,那我想就算是天眼及天耳,它們大概也不會願意耗費這樣的功夫去瞭解的。所以,老子的所謂知與見,在這裡指的應該是宇宙萬物之間運作的道,天下事理的歸宿之道、社會興衰之道、家庭社會裡和睦共處、爭勇鬥狠之道。總而言之,老子的知、見,其所針對的應該是屬於原則性方面的問題。

4 寒冷的冬天,老先生坐在家裡計算日子,知道春天已經快要來了,大地即將復蘇,一切又將趨向欣欣向榮。

5 屈指一算,股票市場已經連續走了三年空頭,加權指數也由高點跌入谷底。老先生知道物極必反,而空頭市場應該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在這個哀鴻遍野的時刻,就應該沉住氣,節衣縮食地過日子,以靜待股市回春。如果不知時,在低檔時將手上的股票賤價拋售出去,那就未免太可惜了。

6 一個家庭,如果經常由他們的園子裡傳來歡笑的聲音,他們家的孩子也一個個表現得活潑可愛、恭敬有禮,這時你哪裡還需要什麼家庭訪問,更不用聘請徵信社去展開調查: 因為從中你已經可以肯定的知道,這個家庭收入穩定,父慈子孝,是個好人家,女兒可以娶,兒子可以嫁。

7 推廣到社會中也是一樣,你只要仔細觀看那些整齊清潔的巷弄街道,那面帶笑容、衣著光鮮的街上行人,以至於一般房子外面之花團錦簇,商家生意興隆、客戶盈門等等這些: 這時候你便心中有數,知道這個社會必定是健康的,可以長居久住。

8 而這樣的知,只須要我們細心的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的細微末角,就能獲得。

9 通過閱讀道德經,我們知道老子是非常注重微小事物的。老子最有名的無為而治,就是要執政者注意事情發生前的徵候。只要將小事逐一化解,就不會有太大的事故發生。而想要化解小事,就必須要小心謹慎、仔細地留意各種徵候。

10 至於經由打坐、禪修、瑜伽等是否能獲得天眼及天耳,我個人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可是知天下,見天道並非一定要打坐禪修才能獲得,這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