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四十五)a。45

1 缺、沖、屈、拙、訥這五種態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謙虛、不出風頭、不強出頭、不敢為天下先。

2 一個謙虛的人,他會經常的說自己不行,以便於隨時保持一些彈性,讓自己獲得一些迴旋的空間。其他如不走捷徑、不取巧,踏踏實實的做人等; 這樣的人不但思慮清晰,同時也明白事理。

3 在討論問題上一針見血,不多言、不瞎扯,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說到問題的中心; 因為話少、沒有花招、不搶風頭、維持禮讓,所以在人群中就格外顯得安祥、冷靜。

4 平時冷眼旁觀,充分的瞭解到四周環境的真實情況,因而遇事應付裕如、輕鬆自在。針對修行的人,世尊有十五項評分的標準,其中少欲知足、樂閒靜處是最重要的兩項要素。

5 當少欲知足時,心自然就靜下來了; 一個整天做著發財夢,想東想西,心中充滿著因慾念而興起的衝動、計劃、夢想、與決策的人,他的一顆心是很難靜下來的。

6 靜其實就是思維、思想、念頭多寡的指標。靜表示六根穩固,在受上面已經是不放逸。色受想行識的活動都少了,人自然就能靜下來。

7 修行的人所求的無非是自性、佛性、氣、道、挫火的提昇,而這些提昇工作的前提也就是五受陰、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變弱、變輕、變少,甚至於到達滅、絕、斷的境界。

8 佛家認為五受陰與自性、佛性等是相互排斥的。有五蘊時,自性就會回去睡覺,惟有將五蘊控制住、靜止下來、沉下去,自性、佛性等大智慧才能得以升起。

9 正因如此,靜坐、禪坐、默想、瑜伽才會顯得這麼重要。一顆心像個猴子似的亂蹦亂跳,那就只能做個凡夫俗子; 若想要修菩薩行、做瑜伽行者,首先就得將 “心” 這隻猴子栓好。

10 佛經裡千頭萬緒,法多的叫人記不清、背不完。然而,總的一個原則,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將心靜下來,如何將所有妨礙我們靜下來的障礙因素都一一排除掉。心經裡說五蘊皆空,心無罜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金剛經裡的無相、無住,其他經文中的苦集滅道等等都是屬於靜的法門。

11 人心一旦靜下來,修行就成為了可能,修行也就算是上了路了。

12 我們這些修行中人,在打坐、默想時固然要靜,平時在做事時也要保持專心一致。有一位出家人說的好。他說,我們洗碗的時候就要專心洗碗,不要想看書的事。當我們走路、開車時就專心走路、開車,不要分神想著辦公室裡的事。且讓我們自我反省一下,每天清晨,在刷牙的時候,有幾次是真正專注在每顆牙齒上,專心地想將牙齒刷得乾乾淨淨? 如果答案是 “是”,那就恭喜你了,你有資格修行。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可就得要時時提醒自己要專心了。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