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莊子內篇養生主(二)(1-16)(43。1)

1 有一天文惠君到廚房巡視,他看見一位廚子正在分割牛肉。

2 文惠君發現這位廚子割肉的姿式很特別,他手的揮舞,肩的移動,腳的步伐,以及膝蓋的起伏,都與經首之樂的節奏相吻合,有如桑村之舞。。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3文惠君在旁看傻了,他從來沒有想過,廚子切肉的姿勢也可以這麼美。他不由的拍手叫好,並稱讚說:「你切肉的技術實在是太棒了。」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4 這位廚子將刀子放下回答說:「謝謝你的誇獎,不過我分割牛肉講究的不止是技術而已,我是依道而行的。

5 當我初學時,我看見的是一整條牛。

6 經過三年的不斷學習後,在專注的要求下我看的就不再是整條牛了。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

7 我分解牛時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而心的運作也完全不受意識的控制,就像有人說的我閉著眼睛都能做。

8 這種功夫,如投籃,如射箭,如工匠之手,如老師父的聽音觀色,都是熟練使然。到達這種程度後,心中不須要再記什麼原則;

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

9 我只是按照牛體格的自然結構,將刀遊走在骨骼縫隙之間,我甚至連肌肉的筋腱都不去碰它,更不要說骨頭了。

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

10 一般熟練的廚子,每年都得換一把菜刀。差一些的每個月都得換。其原因就是切割肉的技巧有問題。

11可是我這把刀己經用了十九年了; 這期間我分解的牛何止千頭,可是如今它仍然鋒利如新。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12 我能長久保持刀面鋒利的原因是,我發現牛骨與牛骨之間都會有間隙,而我刀的鋒面是極薄的。薄的刀鋒剛好能穿透這樣的縫隙而有餘。就是因為我永遠在骨頭的縫隙間遊走,不碰那堅硬的骨頭,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仍然完美如新。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13 當然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那麼容易處理。當我碰到多骨的部位時,我也得加倍小心,全神貫注。我的手穩定的握著刀把,輕輕地推動刀身,直到解剖完成為止。

14 這時整塊肉像鬆脆的泥塊,分崩離柝的掉落在地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

15 每當我完成這樣的難題,我會放下刀子,環顧左右,心中充滿著成就感。完工後我必將刀子擦乾淨好好地收藏,以備下次使用。」

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16 文惠君聽後大聲讚賞。他說: 「從你的解說裡, 我知道了如何養生處世之道,真是好極了。」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咸池評述(43。1)

1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無往不利,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那麼我們就得提高警覺,避免樹立可能的障礙,以及避開現存的障礙。

2 清除障礙是很累人的事,它包含了太多的爭強鬥勝,也平白浪費了許多時間。莊子藉庖丁之口告訴我們,以強勢清除障礙的態度來處理事情是極為不妥的。

3 我們如果夠謙卑,能夠不樹敵,不樹立障礙的話,那麼行動的主導權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上。特別當形勢比人強,情況對自己明顯不利的時候; 謙卑示人的確不失為一個聰明的好辦法。就算是扮豬吃老虎吧,少個敵人少座山,對自己總是有好處的。

4 另外就是如何避開外在即有的障礙,以及險惡的環境。 莊子說,柔、無為是可行的辦法。

5 當遇到障礙時,我們以柔軟的身段迂迴避開它,其結果最多只是多走一些路而已,並不會為自己招致任何額外的損失。

6 “無為” 如果是解釋為: 我定位在那兒不動,自然就無所謂障礙了,但是這似乎又與前題不符,因為我們的前題是要動,要走,要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是非動不可的。“無為” 至此就不應該解釋為不動,而應該是完全不武裝,沒有敵意,和善謙卑、平易近人的與人交往才對。

7 庖丁避開骨頭,巧妙地分解牛體的做法,告訴我們避開障礙以完成任務的好處。最重要的是,他清楚的告訴了我們,在面對及處理問題時,首先應該詳細地瞭解環境,清楚地知道骨與肉之間的間隙是在那兒,然後再考慮如何下刀、如何避開分解牛體的障礙。

8 由此可見,凡事都應該要沉穩細心,一定要摸著石子過河,無論作什麼皆魯莽不得。

9所以無往不利,政通人和的方法是:

(1)不製造障礙。

(2)絕不硬碰障礙。

(3) 採用委婉迂迴的方法。

(4) 清楚地瞭解周遭的環境。

(5) 持著謙卑的態度。

(6) 沉穩的處理手法等。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四十三)a。43

1 天下之至柔,是指道、氣。而天下之至堅,指的是陰陽的本體。當道馳騁在陰陽之中時,則萬物生焉,萬物興焉。

2 老子認為陰陽之本體是天下之至堅之物,除了道、氣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貫穿它、影響它。

3 在這個世界上能調和陰陽的除了氣、道之外,實在別無他物; 因此,這個世界的生存,延續及興旺,都必須仰賴道與氣的輔助。

4 老子進一步解釋說: 道、氣是天下之至柔,它是無有,不但沒有實質可見,更是不可觸摸的實體。若以水波來形容也許會有點接近,當風吹動了水面,上面的水,一波波的被推向了岸邊。事實上水本身並沒有動,只是相連接的水,將波浪一一地傳送,最後到達了岸邊,然後將最邊緣的水推上岸; 而遠在海中的水並沒有真正的到達岸上。

5 當我們敲擊一下石塊時,其內部震動的波自石頭這一邊傳送到石頭的另一邊,震波確實是傳過去了,可是這樣的傳震方式與石塊的有無縫隙完全無關。所以無有入無間是可能的,也只有無有才會具有穿透無間之中的可能。

6 修行人將這個道理運用在生活上,結果發展出了一套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以此來應付各種各樣繁雜的客觀環境。雖然,我們輕短細薄的生活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無有〞,可是將 “有” 削減到最低限度卻是完全有可能的。

7 當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所需甚少時,我們的競爭者與敵對者無形中也就減少了。這時候,我們就像是在街上行走的路人甲、路人乙,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們,我們的存在也不會對他人構成威脅或妨礙; 只要融入這樣的境界之中,我們也就相對的自由了。

8 當然,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討生活,不可能完全做 “路人甲、路人乙”,而不與人打交道,不與人交談的。那麼,這時我們又應該怎麼辦呢?老子認為,“無為” 是對我們有益而無害的。

9 什麼是老子的 “無為” 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生活在行動之中,如果不動如石頭,那麼我們當然不會遇到阻礙、麻煩; 然而我們不是石頭,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必須每天或多或少地與外界接觸、周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10 老子說 我們應該採取輕短細薄,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它們包括: 清心寡欲、以及不做事業,不求世榮。

11在這個不知為什麼而來,也不知要到何處去的世間,能夠減少麻煩,並且順利地通過各種關卡,就算是有福之人了。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