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卅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莊子演義雜篇徐無鬼(十)(7-23)(32。1)

7 德是道的實踐,德總是引導著我們走向道的統合。

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故德總乎道之所一。

8 無學之智帶領我們邁入和諧以及恬靜之境,而這樣的境界,正是一般世俗的知識所無法達成的。

9 道是萬物之宗,是萬物的根本。而德是實踐道的途徑與方法。

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

10 德的表現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物而異; 可是其目標,其最終走向統合的道的結果卻是一樣的。

11 然而,德的運作,卻又不是我們的意識所能瞭解、支配、思考、或加以判斷的。因此,我們也很難用文字來描述或分析德的性質。

12 一般不瞭解這種實情的,例如儒家及墨家學者; 他們整天為著名聲及榮譽而爭論不休,不但妨礙了德的運作空間,也混淆了真正應該尋求的方向,這是非常不智的。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名若儒墨而凶矣。

13 一條河,它按照自然的安排,往東流入大海,找到了它應有的歸宿,完成了它要融入大海,成為大海一份子的使命。如果這條河不這樣持續流動的話,它就難免消失在沙漠之中,或受困於低窪之地,成為一潭死水。所有這些,都是由於河流沒有順應德的引導,因而引發的結果。

14德性完備的人,他們的影響力是涵蓋整個天地,無所不在的,然而,我們對他們卻知之有限。在我們有生之年,從來也沒有重視過他們,更別說,他們往生之後給予他們任何的褒獎了。

15 就一個德性完備的人來說,他生時不會在乎或試圖累積任何身外之物; 也不會企圖為自己建立什麼名聲。這樣的人,我們稱之謂“大人”。

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

16 我們不會說,會吠的狗就是好狗。也不會認為,口才佳,能說善道的人就算聰明。那麼,我們究竟應如何才夠資格被稱為大人呢?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

17 那些自認為是大人者,不一定就真的是大人,更不用說是德性完備的人了。

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

18 惟有德能充分伸張,引導其人修煉瑜伽,由此而走向道的源頭者,方得以稱之為德性完備之人。

19 能完美地進入三昧,並與萬物相應者,得以稱之為德性完備之人。

20 德性能充份伸張的莫過於大自然,而大自然曾經為了要做到充份的伸張,而特別努力地做過什麼事嗎?

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

21 一個真正懂得讓德在自己身上充份伸展的人,他是“空, 沒有自己的動作”,他不會用意志去追求什麼、捨棄什麼、或拒絕什麼。他只是靜靜地,讓德接管自己的肉身,運用彼此間的相應之力,去做德認為應該做的動作、及應該做的事。

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

22 他不會動用自己的意識,在三昧狀態中去做任何動作或不做任何動作。

23 德性完備的人在身體中找到了德,並努力地與之配合相應,他們知道,“德”實際上就是真正的自己。因此緊緊跟隨德的引導,跟著德的意志,相應而為; 他們不像一般人那樣,聽令於客觀環境,做客觀環境人、事、物的奴隸。德性完備的人發現了真我,更聰明而具智慧的真我,因此在三昧時將自己交給這個真我; 只有這樣的人,才足以稱之為“大人”。

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



咸池評述(32。1)

1 有關道與德的關係,在這裡莊子做了最明確的辨識。道是根本,是宇宙的根源,萬物皆由道而生。德是道的運用,萬物由道生出後,它們並沒有與道完全脫離,道將自己的分身寄託在萬物之中,這個分身即是為德。德負責萬物的生生不息,引導它們最終回歸道的懷抱。

2 莊子說,沒有德,江水便無從流回大海,成為大海的一部份。人類依靠自己衍生出新的知識,從而拋棄掉部份德的智慧,自作聰明地按照自己的知識去生活,去打發這一個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生。 其他生物則絕大多數是依靠德的引導,依此走完牠們那段生老病死的旅途; 牠們完全是聽從德的命令在作息,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牠們絕不會像人類那樣,總是找藉口編造出一大堆新穎玩意,隨自己的意識生活。

3 以生物演化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切,人類從走出叢林到發展文明,乃至利用工具,累積知識,以此來增強對周遭環境的掌控等等,確實是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人類用自己所發展出來的知識以取代部份德的功能,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不能說它不好,因為,畢竟吃熟食,品嘗五味俱全的佳餚,確實是比吃腐食,生咽食物要來得可口得多。而穿上四季不同的衣服,在天氣適應上也的確是比光著身子要舒服些;有房子住總比露天橫躺在草地上強得多。再者,更由於個人衛生的改善,醫藥的進步,武器的發明,農業畜牧業的改進等各方面,也進一步造成人類壽命得以明顯的增長。目前一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8歲,男性則為73歲左右,都比過去 40幾歲提昇了許多。

4 因此,顯而易見的,人類文明知識之取代部份德的功能,對人類而言並不完全是負面的。

5 問題的重點是,人類因為文明的發展而忘記了德的存在,忘記了在自己身上,尚有一個萬事皆備的完人:“德”的存在。

6 莊子與世尊都認為,由於人類知識的衍生,從而擾亂了德的運作; 世尊認為德-自性、佛性是法力無邊的,如果人類能夠專心地追隨自性、佛性、德的安排,人類是能順利地發展出神通,以成為修行完備之人的。

7 莊子並沒有明白的指出什麼神通,可是他在養生篇中卻也提到了,人類如果願意依德修行,其壽命及健康是遠比彭祖的八百歲還悠長的。

8 我們這些修練無上瑜伽者,心中清楚地知道,只要勤修瑜伽,每天將自己交給德、氣、自性、佛性、拙火等,讓德能充分地在身體中伸展,發揮其效用,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健康、疲勞會很快恢復、疾病會從速痊癒、甚至連命運都會比別人好一些。

9 人類的文明自是有其可取之處。然而,德、自性、佛性等更具有其奇妙的地方。身為現代中人,我們應該怎麼調合兩者,使之對自己皆有利,這應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10 每天安排一些時間在打坐、默想、修練瑜伽上面,以使得身體經常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現代文明所提供的優質環境,正是讓我們能專心練功的場所; 對於物質文明,我們則抱持著一種役物的觀念去面對,不要傻傻地役於物,被物質慾望牽著鼻子走; 讓物給德一個充分伸展的空間,為我們提供一個安全、寧靜、無憂的環境,讓自己置身於這樣環境之中,勤練瑜伽,常入三昧。事實上,也惟有這樣的安排,才算是兩全其美的理想之道。



莊子演義內篇養生主(一)(1-3)。(32。2)A

1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這種嘗試是註定會失敗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2 自以為什麼都知道,這種想法也是不著邊際的。

3 一個人知道自己瞭解力的極限範圍,知道超出這個範圍就無法理解是理智的。這個極限也就是人類知識的極限。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演義雜篇庚桑楚(四)(1-3)。(32。2)B

1 “學習”, 顧名思義,是要學我們所不會的。我們之所以會去做一件事,是因為這件事尚未完成,所以我們須要花精神、時間去努力從事。而當我們與人辯論,是因為事理尚有未明之處,所以我們才需要絞盡腦汁,去思考、印證。可是知識、事務、事理等都有它一定的極限,一超出此範圍,就絕對不是我們所可以學、可以做、可以辯的。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

2 一個人知道自己能力的極限,知道超出這個範圍,就無法理解是理智的。而這個範圍,也就是人類知識所能到達的極限。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3 因此,那些不肯承認自己知之有限的人,他們是註定會遭到失敗的。

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莊子演義雜篇徐無鬼(十五)(1-2)。(32。2)C

1 我們在陸地上行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終於到達一個目的地。這中間,每一塊落腳的土地,都是我們行走的支撐點,至關重要; 可是我們卻也不能忘記,那些腳所沒有踏到的土地,才是真正讓我們走得遠的原因。沒有這些土地,我們是無法迅速地到達目的地的。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2 人類的知識範圍與大自然的奧秘相比,是極其狹窄而渺小的; 我們在運用這些如醫學及氣象等知識時,深感其有限與不足的無奈,更加明確地證明了,我們必須仰賴大自然,仰賴大自然更廣泛深奧知識的事實。

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咸池評述(32。2)A。B。C

1 對知的誠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2 因為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不會出亂子、不會出軌、不會失控、更不會自尋煩惱。

3 在這個撲朔迷離的人生裡,有些人老是出亂子,老是丟下爛攤子給別人,要別人來為他善後; 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對知的不誠實、不瞭解所導致的。

4 許多人整天在證券市場廝殺,買進賣出,他們所依據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小道消息、線型分析、過了時的公司財務報表以及報上發佈的眾所皆知的消息等。

5 所有這些知識都不足以說明及預測公司的未來,更不足以預測股市之走向。可是這些勇敢的股民們,卻往往都一窩蜂的往裡面昂首挺進。他們不栽跟頭,又有誰會栽跟頭呢?

6 企業家講究冒險,並且願意承擔風險; 在事業的投資上,他們明知前面有風險、有不確定因素、有不瞭解、不明白的地方,可是這一切並不能阻嚇他們,他們還是要壯大膽子,一腳伸進去以探探虛實。

7 這種類型的企業家,他們往往會小心翼翼地摸著石子過河,一步一腳印地嘗試著走,最後成功了或者讓他們探出了結果,知道不能再蠻幹下去,因此即刻停止行動,以避免損失擴大; 退一步保持實力以為另一條出路,另一回衝刺做好準備。

8 所以,“不知” 有時也不是什麼壞事,重點是在於我們清楚瞭解自己的 “不知”,因此放慢了速度,保持警覺,如此一來就是再艱難的困境,最後也能化險為夷。

9 大自然的奧秘是那麼的廣闊無邊,凡是用不著的部分,我們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研究,我們只需要虛心地承認自己知之非常有限,遇事多請教,或依靠那個有知的人,讓他協助我們,引導我們從而渡過難關。

10 至於這些引導我們的知識,我們在使用完畢之後就應該馬上忘了它,扔了它,然後再往前走也就是了。

11 以此來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知”的最大關鍵就是“虛心”。“知”對我們來說,就好像是運輸系統; 為了去西藏,我不必自己去造一條鐵路,我們只需承認自己走得慢,願意花點錢,買票坐火車就成了,至於火車是怎麼造的、如何管理、營運,我們就不必瞎操心了。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卅二)a。32

1 在這個花花世界裡,生老病死皆是萬物的宿命,而這一切,也就是世尊眼中的無常了。

2 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個宇宙,在大約130多億年前誕生,從那一刻開始,它就展開了不斷膨脹、不斷擴充的道路。然而,這樣的擴充卻遲早有一天會曳然而止,然後逐漸收縮,最終走上回根之路的。

3 這樣的宿命,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裡不斷的上演。大的方面如銀河系,小的層面如紅血球、枝頭的樹葉等等都是如此。即便是滄海,終有一天也有可能變成桑田。而這一切,也根本就不是任何人為的力量所能夠阻止得了的。

4 然而,在這個莫大的循環宿命之中,生物鏈上卻也存在著一項對所有生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平衡關係。

5 在人類的發展空間尚未達到今天的這個規模以前,大地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下進行著的。

6 身於生物鏈各個環節之中的生物,雖然牠們都是以相互吞食對方作為生存的要件; 可是在大自然巧妙的安排下,各物種本身之被吞食的數量,往往都是在其族群生存之所可以容忍的限度之下進行。正因為是良性循環,因此,在一定時間內,整個生物鏈的成員們,牠們也大都能維持其特有的數量以及生存空間。

7 可是,當生物鏈之中的某個成員需索無度,要求太多時; 比如早年發生在美洲大陸的居民,他們大肆捕殺美洲野牛的行動,將牛群的維持數量人為的推向惡性循環的極限,結果導致美洲野牛陷入滅種的危機之中。

8 這種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之間的分野,就是老子所指的知止的地方了。

9 我的養羊計劃 (投資計劃),也是遵循著這個知止的原則在操作。我的股票是為支撐我及我家的生活而準備的。所以,賣股求現是天經地義的事,死守著不賣就是守財奴。可是每次或每年賣多少而不會傷及羊群的自生及其恢復能力,就是所謂知止的課題了。

10 如果某公司每年有1.5∼2元的配股實力,你只要擁有500張, 每年就會有75張到 100張的再生能力。這時,你的年花費額,只要維持在60張上下,當然愈低愈好,那麼,你的投資組合就能生生不息的維持下去。

11 如果有一天,當你發現該公司的素質變差,或者有更好的目標出現,這時你就可以跳船,以轉換投資標的; 可是如何維持良性循環而不強求短期利差,不用〝兵〞等仍舊是最重要的戒律及長生之道。

12 所謂知止,可以不殆,它所要點明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