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莊子演義外篇知北遊(八)(1-6)(14。1)

1 在這個世界上,光曜一直是無往不利的,她想見誰就見誰,沒有人能抗拒她的邀約。她總是覺得自己法力無邊,無遠弗屆。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發現,有一位先生似乎毫不領情,似乎能抗拒她的魔力,這位先生就是“無有”。

2 「喂!你到底是不是人啊!你到底還存不存在? 為什麼你不願接受我的邀約。」光曜這樣追問著無有。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3 無有還是不改其一貫的態度,對光曜的提問置若罔聞。

4 光曜瞇著眼,想仔細地端詳無有的樣子,以解除她的迷惑與悵然若失的心情。可是無有卻黑漆漆的,似乎空無一物。

無有弗應也,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

5 光曜還是不死心,她瞅著眼,找了一整天,還是看不到他,也聽不到一點聲響,更不必說摸著他了。

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6最後,光曜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這傢伙的修為已經到達了最高的境界了!當我在三昧狀態中時,我也能做到空。可是這種空,還是經由感覺查知的。我還不能達到那種無感覺的空。無有這傢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太令人費解了!」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咸池評述(14。1)

1 誘惑的酵發須要有一個著力點,如此才能有效的產生作用。世界上最美的女子,對一頭牛而言,是完全不起任何 “性” 的誘惑的。原因就在於方位不對,因而找不到著力點。

2 在這個花花世界之中,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誘惑; 如果絲毫沒有警覺,完全沒有防備,不看緊可能的著力點的話,那麼你墮落沉淪的速度將會是很驚人的。

3 現今社會,信用卡、現金卡唾手可得,這兩件東西就足以令你債台高築。

4 電視購物無遠弗屆,購買欲如不善加控制的話,家裡不久就會充滿著一大堆垃圾。

5 夜間電視上迷人的妹妹們,不斷地向你招手。電話一撥通,大把鈔票頃刻就不見了。要是再加上心神不寧,時時到外面去胡搞亂來; 這樣的話,試問,你還能有多少錢可供揮霍呢?

6 漂亮光鮮的衣裳、豪華氣派的轎車、低利率免頭期的房子等; 只要一睜開眼,觸目所及,都是經過包裝的誘惑,都是令你傾囊消費的陷阱。你能如無有先生那樣免役力十足嗎?對此,是否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深刻的進行反省,誠心的自我檢討一番呢?



莊子演義雜篇則陽(八)(3-6)(14。2)

3 萬物都有生命,可是我們不知道祂們的來源。萬物都會死亡,可是我們也看不清生命是從那兒鑽出去的。

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

4人們對其擁有的知識,都極重視。可是追根究底地研究,這些知識都可能有問題。再說,他們的所謂知識,其範圍也是極其有限的。

5 我們似乎只有在知識後面,才能發現真知。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已乎!已乎!且無所逃。

6這個問題是不是很嚴重呢?我們是否應該即刻解決這個疑惑呢?然而,它卻始終圍繞著我們,真正是剪不斷,理還亂。或許,這就是人類的宿命吧!

此則所謂然與,然乎?



莊子外篇知北遊(七)(4-8)(14。3)

4 弇堈來弔唁時,在靈堂上聽得人說起神農的這番話,他感慨地說:「學識豐富的老師,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依靠。沒有上師的教導,我們是很掌握學習的竅門的。

5 可是對於 “道”,老實說,老龍吉所知也是非常有限,他的教導只能誘發神農產生許多無謂的暇想,對求道而言,簡直毫無益處。老天知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 整天胡思亂想,滔滔不絕地討論都是不好的。所以老天要老龍吉“走開”,除去這個導因,以終止神農在這方面的無謂發展。

6 在追求真正的道的路上,一位修行完備的老師,他不會老是在言論、辯解上浪費時間。起而行,練瑜伽,禪修,打坐才最重要。

7 道,看上去沒有形狀,用耳朵傾聽,也一樣的悄無聲息。人們稱之為冥冥,也就是黑暗不明的意思。

8也因此,我們知道,凡是可以討論,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都不是道。」

弇堈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咸池評述(14。2)(14。3)

1 對一般人而言,這種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是無關緊要的。人們會說,既然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那就意味著這一切都與我無關,那麼我又何須關心,又擔心個什麼勁呢?

2 可是對一個修行的人,對一個禪坐、默想的人而言,這個道理就至關重要了。

3 在打坐,默想及禪修時,常有一些怪異的幻象出現,這些幻象通常會為修行人帶來很大的困擾。

4 許多人不敢練氣功,不敢禪修,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當這些奇異的幻象出現時,自己不知如何處理; 他們也很擔心練功時會走火入魔,結果不但未得其利,反而深受其害。

5 在讀完了這一段簡單的章節之後,使我們真正的瞭解到; 所有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東西,都不是道,都不是我們所應該專注、探索、並極力追蹤的東西。

6 正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道,所以當它們出現時,我們都應該不予理會,甚至設法唸佛號以驅散之。而在具備了這樣的認識之後,你也就一定能 “滌除玄覽,能無癡乎”,做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修行人了。



莊子演義外篇秋水(二)(1-9)(14。4)

1 大多數人都有不滿現實的毛病。

2 夔這種單腳的小昆蟲,它羡慕蜈蚣有那麼多對腳; 而蜈蚣卻羡慕蛇,只須靠肚皮就能行走;

3 蛇認為風才厲害,來去無蹤,自由自在; 可是風對自己也不滿意,它覺得眼睛才厲害,眼光一掃,無聲無息,無人能逃出他的視線之中; 可是眼睛卻認為自己的視野還是有限,不像心,念頭一轉,就海闊天空,無遠弗屆。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4 有一天,夔對蜈蚣說:「我只有一隻腳,走起路倍感艱辛,可是在運作上卻再簡單不過了,蜈蚣先生,你有那麼多對的腳,請問你是怎麼指揮運作的?」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足今)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5 蜈蚣說:「怎麼統籌這些腳?你還真的問倒我了。我問你,你有沒有看過別人吐口水。一泡口水中,有水珠、有霧;它們摻雜在一起,形成一團霧中含有水珠的口水,難道我們能問那位吐口水的人,他是怎麼做到的嗎?至於我的這些腳,也是這樣,它們前後有序地運作,是一種無學之術,是天機,我只是照著做而已,但始終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6 蜈蚣轉過頭來問蛇道:「每當我走路時,我總要動員一大群的腳來一起行動,可是比起速度,卻遠不如你那完全不用腳的身軀。蛇先生,你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

7 蛇先生回答說:「每種生物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求生本領,而我天生就是這個樣子,沒有腳,所以才發展出這樣的走路方式。」

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8 蛇抬起頭來對風說:「我沒有腳,但最少我還有脊椎。你老兄由北海遊走到南海,自由自在。可是你連身體都沒有,這又是怎麼回事啊?」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

9 風兄神色肅然地說:「沒錯,我經常自北海遨遊到南海,沒有任何障礙能阻擋我。雖然任何人用手指伸向我,都能貫穿我; 任何人踢我,也都踢個正著; 我看起來是非常的柔弱,不堪一擊; 可是,也只有我,才能將大樹連根拔起,將房屋吹倒。所以說,在無數個比別人差的條件中,我反而成就了大的勝利,而大勝只有聖人才能獲得。」

風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魚酋)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咸池評述(14。4)

1 一般人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喜歡羨慕別人,以至於忘記了自己本身也有長處這件事。

2 東施之所以效顰,本來純粹是為了愛美,哪知卻因此而喪失掉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結果反而不美。如果東施是一名農家婦女,每天必須在田裡工作、除草、提水、插秧、割稻,那麼她的膚色,當然是古銅色的; 她的手,也必然不是那麼的細嫩柔滑; 而她的腰肢,亦肯定不會細如蜂王。

3 在東施所生長的環境裡,她的身體必須夠粗夠壯,才能幹得了粗活;膚色必須夠深,才能抵抗豔陽的照射。那些嬌嬌嫩嫩、曼妙多姿,乃至弱不禁風的姑娘在這裡肯定是無法生存的。而西施本身則可能是生長在條件優渥的家庭之中,從小耳濡目染,因此自然的培養出一派大家閨秀的氣度與嬌柔的身段;而這樣的氣質,東施就是再怎麼也學不來,更是不須要學的。

4 東施在自己的勞動家庭中扮演著一個內外兼顧的重要角色,這樣的家庭特別需要健壯,以及能吃苦耐勞的女孩;東施有朝一日自然會遇到好的,適合她的歸宿,因此,她根本就無需仿效西施的嬌媚。扮虎不成反類犬,這樣的結果,也未免太得不償失了。

5 所以夔不必羨慕蜈蚣,蜈蚣也不必羨慕蛇,只要各自謹守本分,各盡其職也就是了。



咸池評述道德經演義(十四)a。14

1“道紀”,如果我們將之解釋為 “道” 的現象與表徵,那麼老子在這章所闡述的意思就比較明確了

2 前天 (Nov.11, 2002) 在電視上看淨空法師講道。淨空說有一位佛界人士很正經地告訴他,自已已修得羅漢果。淨空問他:「你能隔著牆看見東西嗎?」這人說不行。淨空就告訴他:「那你尚未修得阿羅漢,因為佛經上說阿羅漢會有天眼,既然你沒天眼神通,那麼你就不算是阿羅漢。」

3 淨空法師的理論與這篇老子想說的頗為相似。說實在的,修行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個個都差不多,很難辨出高下; 可是經由其行為、言談、經歷等方面的表現,我們卻能或多或少的辨識出其修行的成果。

4 佛經上說,一個人的前世修為如何,可以從(一)他的運氣如何、(二)是否遵守戒律、(三)智慧如何等方面來檢視。

5 當然其審視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在楞嚴經裡,阿難就曾在世尊面前悲泣。他說:「我這一路走來,在無數輪迴中,雖然聞道甚多,可是在神通方面卻比別人差,”未全道力” ,這似乎太不公平了!」

6 按淨空法師的說法,阿難尊者就可能未得阿羅漢果?這當然不是真的。

7 修行人追求的氣、挫火、道等,不論你給祂取什麼名字,祂都是看不到、聽不到、也是摸不著的。正因為在你的腦海裡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比擬,所以你根本就是連怎麼問、怎麼想也都辦不到。

8 一個幼稚園的孩子,當他坐在教微積分的課堂裡時,他根本是沒有辦法提問題的,相對於我們一般人也是一樣。因為,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涅槃,卅三天等的情況,我們是無從理解及分析的; 正因如此,瑜伽行者才願意將修行的路交給氣、挫火去安排。

9 而一般人總是憑著自己的意識去決定修行的道路,這樣的作法未免太不穩當了。

10 老子說的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在我看來,宇宙運行的道理也只是輪迴中的法則。能瞭解大地、自然界的運作道理,並以之來適應人間的生活,也只純為方便人生而已!況且它們又是那麼渾沌不清,人類的意識能力又是那麼的幼稚粗淺,對“古之道” 用幼稚粗淺的意識去“執” 究竟能知幾分,難免令人懷疑。更何況,“執” 的對或不對也無從查證。以之“禦今之有”,小事也還罷了; 修行之路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將修行托給意識,風險未免太大。既知涅槃之道,只有挫火、氣、佛、世尊他們瞭解,那麼,修行之路,我們還是追隨挫火、氣、佛、世尊比較穩妥,千萬不要自作聰明。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